原生态民歌的央视之旅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4-08  浏览次数: 948

 

 



      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两年后,中央电视台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原有“三种唱法”基础上首次增设“原生态”组。“原生态”迅即成为那两年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单词。

 

    新中国成立后,曾举办几次全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以民歌居多)调演、汇演。上世纪90年代中期,12集原生态民歌专题片《民歌魂》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但“原生态民歌”的概念始终未能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原生态民歌也始终被置于电视屏幕的边缘。直到央视西部频道(CCTV-12,现已改为法治频道)栏目《魅力12》的出现。

            2003年西部频道春节晚会《魅力西部》展示了一部分原生态民歌和歌王,如陕西的民歌手柴根、王向荣,山西的辛礼生等。2003年夏天栏目组策划搞一个电视民歌大赛,中国传媒大学何晓兵教授提出,可以主打“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他作出如下解释和界定:“原生态”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未经人类行为介入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物和各生物物种之间共栖共存的平衡关系。该概念借用到民歌领域,即所谓的“原生态民歌”,这个概念可以狭义理解为:在特定地域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由非职业的当地(本民族)歌手在其原有的生活场合中,按照传统固有的民歌功能与风格特征表演的、未经外文化成员及职业创作者改动的传统民间歌曲。

     这个概念的提出,为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为中国电视媒体第一次集中性、大规模的民歌展演做了第一步铺垫。有关专家曾就此展开激烈争论,主要焦点:各个民族之间风俗、语言、歌种各不相同,能否进行比赛?原生态民歌是否适合电视表现?能否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最终确定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赛制,包括原生民歌组和改编民歌组两大类别,并为一些广为流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种,如信天游、花儿、漫瀚调、藏族山歌、长调等设立单项奖。西部十余省区44个民族千余歌手报名参赛;全国96组300多位民间歌王进入决赛。大赛有许多亮点带给人们诸多惊喜:如,呼麦在一个人发声器官上形成奇妙的“二声部”,演唱+马头琴伴奏形成短暂的“三声部”,按照其民族文化观念,这表示对天、地、神的尊敬,曾一度在国内失传,这次大赛不仅有男子呼麦,还出现了女子呼麦组合;帕瓦罗蒂被誉为“高音c之王”,漫瀚调歌王奇附林轻轻一唱就到“高音e”;正是从这次大赛开始,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歌手阿宝一夜成名,他高亢的嗓音被媒体戏称为“魔喉”。

     这次民歌大赛,至少有三四个歌种是首次发现的,有十几个歌种是在媒体上第一次露面的,有60%以上的演唱形态是央视媒体从未出现过的。“苗族大歌”、“苗族对歌”、黑水藏族民歌等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是在任何一所大学都学不到的。

     应该说,本届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成为中国电视音乐传播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成为此后几年“原生态”概念在社会流行的滥觞之源。更是直接影响央视“青歌赛”的结构模式。2006年,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增设“原生态”组别。但和西部民歌大赛相比,因设置较为简单,常常会出现一个人和一群人竞赛的状况。本届大奖赛金、银、铜奖得主李怀秀、蝉之歌组合、卞英花、羌族多声部组合等,大都已在西部民歌大赛上崭露头角;2008年第13届青歌奖赛,原生态组获奖者刀郎木卡姆、纳西姐妹组合、朵蝶朵阿组合等也是西歌赛脱颖而出的歌手。“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正在中国电视媒体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茁壮成长之势。


相关链接
Baidu
map